投资研究——氢能产业如何投资?
氢能,作为一种新型清洁能源,正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化石能源价格高企与地缘政治的影响,众多国家纷纷投入资本与资源加大研究落地。应该说,到今天,各国应该研究出了一些可以落地的项目,从投资角度来讲,氢能产业应该怎么投呢?结合我看到的创业项目,我试着说说自己的理解。
2025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布局之年。中国将进一步落实氢能产业政策,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完善标准和基础设施,推动试点示范和区域综合发展。报告预计,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中国氢能产业将实现提质增效,为“十五五”时期奠定坚实基础。具体目标包括:
- 绿色氢产量达到10-20万吨/年,减少碳排放100-200万吨。
- 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达到50,000辆,建设更多加氢站。
推动氢能在工业、供热和冶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这是国家战略,也是一个方向。第一是制氢产业,第二是汽车燃料电池的应用,第三是其他场景的应用。如果是你,你应该选择哪个方向?
中国是全球最大氢气生产国,年产量约35,000万吨。氢能产业链可分为“制氢—储运—加注—应用”四个环节。
- 上游“制氢”包括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化石能源重整和副产氢,其中未来可再生制氢比重有望显著提升;
- 中游“储运”涵盖高压气瓶、液氢罐、管道及新型载氢介质(如LOHC);
- 下游“加注”是指加氢站建设与运营;终端应用主要为燃料电池车辆和工业燃料。
各环节对应的细分赛道主要包括:制氢技术与电解槽设备、氢气储运技术、加氢站与加注设备、燃料电池电堆及其关键部件(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等)等。不同环节技术成熟度和市场规模差异较大,但总体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国家和地方均高度重视并积极布局。
就我目前看到的两个创业项目,一个是在制氢环节的催化剂,属于关键核心技术,目前该技术完全被日本企业控制,多说一句,日本在氢能技术储备上是比较领先的;另一个是储运环节的创业项目,该项目已经应用在神舟飞船上了。氢能储运未来肯定是一个关键环节。从两个创业项目的方向上,都符合国家政策鼓励的领域,也确实是关键点,可以说,选择是正确的。
(一)制氢及电解槽赛道
-
赛道位置与细分:制氢是氢能产业链的上游,分为传统化石制氢(煤制氢、天然气重整等)和清洁制氢(可再生能源电解水、核能制氢、工业副产氢等)。其中,“电解槽设备”是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核心装备,主要技术路线包括碱性电解槽(AWE)、质子交换膜电解槽(PEM)和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国内外市场以碱性电解为主(全球占比约60%),PEM发展较快但成本偏高。
-
市场空间:随着“双碳”目标和氢能规划推动,中国可再生制氢需求快速增长。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制氢量将达10–20万吨/年,对应电解槽新增装机约2–4GW(约需投资百亿级人民币规模)。行业咨询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电解水制氢设备需求超过2GW,年均增速超过50%。长期看,招商证券估计到2050年中国电解槽装机量可达500GW,市场规模超过7000亿元。而2025/2030年国内市场投资规模较难精准预测,但已有研究指出2025年我国燃料电池与电解槽等设备产业总值可达数千亿元水平。
-
技术发展趋势:当前制氢成本高是主要挑战,关键在于降低电力成本和设备成本。技术趋势包括:提升电解效率、扩展规模经济、寻求低成本材料。招商证券认为,2030年前中国电解槽成本可下降60%–80%,2025年前绿氢成本有望降至20元/kg以内。碱性电解槽技术成熟、成本较低,是近期主流;PEM槽响应速度更快、适合波动电源,目前正在国内外示范试验;SOEC效率高,但寿命与成本有待突破。国产化方面,国内企业产能扩张迅速,技术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总体来看,制氢技术尚需在电解效率、耐久性、规模化、材料(如电极、隔膜)和系统集成等方面进一步攻关。
建议关注技术突破方向——新型电极催化剂、耐腐蚀隔膜、高压大功率电堆技术和自动化制造等。第一个方向也是我正在看的项目所做的。 -
政策支持:国家规划高度重视可再生制氢。如《氢能中长期规划》明确要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和示范;近期文件提出探索绿色制氢电价补贴或市场化机制等措施。地方层面,各省纷纷出台行动方案,重点支持绿色制氢示范项目。例如江苏提出到2030年“绿氢成为供氢增量主体,氢气成本明显下降”,并重点突破制氢设备核心技术。山东、广东等多省也在新能源基地附设电解制氢项目,并给予财政奖励。总体政策环境有利于绿色制氢和电解装备本土化,企业可争取电价优惠、项目补贴和技术改造奖励。
-
投资门槛:技术壁垒中等偏高。电解槽涉及高端材料(如钛、铂族金属催化剂)、高压电气系统和精密制造,要求具备研发与工程能力。且设备资本开支大(单套MW级装置需亿元级投资),需较长制造与调试周期。获得生产资质和认证也需时间(如特种设备压力容器认证、行业安全标准)。但国内相关产品逐步实现规模化和国产化,市场集中度较高,进入前需要较大资金和技术积累。
投资阶段:适合投资成长期企业的产能扩张或技术升级项目,以及早期创新型公司(尤其在膜、电极、催化剂等关键材料领域)的股权融资。
(二)氢气储运与加氢站赛道
-
赛道位置与细分:氢气储运和加氢站是氢能中游环节,连接上游制氢与下游应用。储运技术包括高压气态储运、液氢储运、载氢材料(如液有机载体、金属氢化物)以及管道输送等;加氢站则包括制-储-加一体站和分布式加注站等类型。加氢站负责将氢气加注到燃料电池车辆,目前多为35MPa高压气态加注,正逐步推广70MPa和液氢加注。
-
市场空间:国内加氢站建设起步快。截至2024年9月,全国加氢站已建成510余座,规模居全球前列,预计到2025年将超过600座(行业预测)。《江苏行动方案》提出2030年建设100座以上加氢站。按照运营成本和政府补贴情况,一个现代化加氢站投资额在5000万–1亿元人民币左右,投资规模与站数直接相关。氢储运方面,虽然管道和大型储罐等基础设施投资巨大,但在区域示范项目中已有推进(如内蒙古258公里掺氢管道、湖北大冶50公里专用氢管道及乌兰察布至北京400公里绿氢示范管道),未来10年或产生千亿级机会。
-
技术发展趋势:加氢站关键装备(压缩机、储罐、加注桩)技术逐步成熟,国内企业已实现国产化替代并参与国际竞争。技术难点在于提升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如提高高压储罐材料的抗氢脆性能,优化密封件和阀门耐久性等。同时,未来将向气氢与液氢并行发展,加强氢气预制储存与运输(诸如洞穴储氢、管网输氢)的应用示范。
值得关注的创新方向包括液有机载体(LOHC)技术、液氢制备与运输技术(如低温储运)、以及智能化加氢站运营管理(无人值守、数字化监控等)。
-
政策支持:中央和地方均强力推动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要“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国家发改委等文件提出完善加氢站建设、运营补贴等配套政策。多数省市出台了具体补贴办法:以吉林为例,对新建单站年加氢能力≥1000kg的给予500万元补贴,500–1000kg的补贴20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在营站提供每公斤15元运营补贴(最高每年200万)。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分别发布规划,加氢站建设与示范运营纳入奖励范围。总体而言,站点建设补贴显著降低了前期风险,但同时企业需满足土地规划、安全审批等要求。
-
投资门槛:加氢站项目资金投入大、回收期较长。除设备CAPEX外,还要经过较严格的用地审批、安全验收、环保评估等流程。典型建设周期2–3年,且运营初期需政府补贴配合,否则经济性压力大。储运领域如大管网或洞穴储氢项目规模超大,往往需要国家或省市级重资推动,一般不适合单一民企小规模投资。
投资阶段:适合投资示范或成长期项目,可联合地方能源集团和投资基金采取SPV模式;或以战略投资、联合实验室等形式参与技术开发和试点项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