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中国的较量:一个国家的无理呓语
在全球地缘政治的大舞台上,鲜有比印度对中国的执着更令人费解——或者说更令人恼火的表演。作为一个潜力无可否认的国家,印度却常常陷入自设的迷局:历史恩怨、政治作秀以及对自身局限性的固执否认交织在一起。
最近的一幕发生在2025年2月3日,印度最具传奇色彩的政治家族后裔拉胡尔·甘地在人民院发表演讲,在45分钟内提及中国不下34次。他意在批评政府“印度制造”计划的失败,却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反对者指责他是“东方大国的忠实奴才”。这一事件与其说是对甘地意图的揭示,不如说是对一个国家陷入非理性和自酿混乱的真实写照。
历史恩怨,真假交织
印度对中国的敌意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植根于1962年边境战争的苦涩记忆。那场战争让印度蒙受耻辱,领土争端沿喜马拉雅山脉至今未解。2020年加勒万谷的冲突造成双方伤亡,进一步撕裂了伤口。然而,原本正当的怨恨已演变成一种丑陋的执念,超越了理性,扭曲了现实。
单从纸面实力看,印度的立场近乎可笑。中国的军费预算比印度高出四倍,经济规模是印度的五倍,其基础设施——闪耀的高速公路和高铁——与印度的坑洼道路和老旧铁路形成鲜明对比。然而,印度非但不正视差距、寻求务实共存,反而加倍对抗,将自己塑造成正义的大卫对抗无情的歌利亚。这种叙事在国内或许能赢得掌声,但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印度火车挂票 |
中国高铁 |
拉胡尔·甘地与政治闹剧
拉胡尔·甘地,国大党饱受争议的反对派领袖,最近的议会发言正是印度混乱政策的缩影。他的演讲本意是警告:总理纳伦德拉·莫迪的旗舰制造政策失败,让印度在关键领域依赖中国,甚至连国防部件也不例外。他宣称:“因为政府的无能,中国已经进入印度领土。”这话既指向经济管理的失误,也暗讽边境安全的漏洞。
回应不出意外地荒唐。执政的印度人民党(BJP)迅速反击,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斥责甘地的说法是“不负责任的政治”,要求他拿出证据——当然,证据从未出现。在社交媒体上,BJP的支持者和民族主义喷子群起攻之,嘲笑甘地提到中国34次是臣服而非批评的证据。“45分钟内34次!”BJP信息技术部门负责人阿米特·马尔维亚在广为流传的帖子中得意洋洋。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讽刺:甘地的本意不是赞美,而是警醒,但印度两极分化的话语体系将之扭曲成了忠诚度的试金石。
这就是印度政治的闹剧本质——一个演讲被践踏,沦为攻击对手武器的马戏团。甘地家族与中国有历史包袱(他的曾祖父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主持了1962年的惨败),他绝不敢示弱。然而,在一个视反华为高压线的国家,即便是他最尖锐的批评也被扭曲成背叛的笑话。
一个分崩离析的国家
有人说,印度是世界上最恶心的国家。这个说法,或许值得商榷。但是印度对中国的执念不仅是政治怪癖,更是深层弊病的症状。这个国家充满矛盾:一个以多元化自豪的民主国家,却滑向民粹主义的一致性;一个渴望成为超级大国,却无法为数百万国民提供稳定电力。“印度制造”计划在2014年高调启动,旨在将印度变成媲美中国的制造中心。十年后,它成了空洞的口号,被官僚惰性、基础设施匮乏和不适应现代产业的劳动力拖垮。而中国继续以廉价商品——从玩具到太阳能板——充斥印度市场,无声地嘲弄着德里的大志。
边境仍是火药桶,尽管有外交对话,拉达克两侧的军队对峙仍在持续。印度的应对——禁用中国应用、加征关税、鼓吹抵制——更像是耍脾气而非战略。这些措施既伤害了印度消费者和企业,也未能真正撼动北京,却因面子问题而持续。
公众情绪反映了这种混乱。调查显示,自2020年以来,反华情绪在媒体煽动和政治言论的推动下激增。然而,欢呼莫迪强硬姿态的民众,却用中国制造的智能手机表达愤怒。这是印度拒绝面对的悖论。
与此同时,印度人对中国的敌意在许多中国人看来不过是个笑话,甚至不值一提。在中国的认知中,印度始终被挤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远远排在优先考虑的名单之外。无论是西方国家、俄罗斯、日本、韩国、东盟,还是非洲,印度的重要性似乎总被甩在最后。这一反差令人啼笑皆非:一边是印度举国上下的反华喧嚣,另一边是中国对其近乎漠然的忽视,仿佛一个在舞台边缘叫嚣的配角,拼尽全力却无人理会。
非理性的代价
如果印度的好斗姿态只是斗志昂扬的表演,或许还能被原谅,但它却是自毁前程。与美国及其“四方安全对话”(包括日本和澳大利亚)的结盟提供了一些筹码,但这根拐杖脆弱不堪。美国有自己的算盘,印度的战略价值取决于其兑现能力,而非空洞姿态。与此同时,与中国的经济差距拉大,边境对峙耗尽了本可用于重建破败学校或医院的资源。
拉胡尔·甘地的演讲尽管有瑕疵,却触及了痛点:印度的脆弱是真实的,而其领导人忙于内斗,无暇应对。BJP的回应——否认加豪言——毫无解决方案,只徒增噪音。结果是一个国家陷入虚张声势与功能失调的循环,对着一个无法匹敌的邻国咆哮,却无视内部的腐烂。
中印关系重启的希望渺茫。印度的政治阶层,从莫迪到甘地,靠着反华鼓点蓬勃发展,竞相在爱国热情上压倒对方。公众被民族主义和半真半假的信息喂养,盲目跟从。与中国的关系已然紧张,似乎注定在零星冲突和空洞姿态中停滞。
印度本可选择另一条路——务实胜过骄傲,合作胜过对抗——但这需要它所缺乏的目标清晰。现在,它仍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国家,在风中呐喊,世界半是怜悯半是困惑地看着。悲剧不仅在于印度与中国的纠葛,更在于它拒绝从自身的妄想中解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