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宏观分析:中国经济短期乐观与长期挑战并存
大摩宏观闭门会议0324———尽管市场整体波动,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因地缘政治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而增加,显示“东稳西荡”局势。中国经济一季度表现强劲,高端制造业、新能源和AI应用领域的资本开支增速超出预期,推动GDP增长预期上调至4.5%。然而,面临美国特朗普政策不确定性,尤其是关税问题,对中国经济复苏构成挑战。
经济增长:短期动能强劲,长期隐忧显现
2025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速达到5.4%,超出市场预期,大摩因此将全年GDP增速预期上调至4.5%。这一亮眼表现主要得益于高端制造业(如新能源、AI应用)、资本开支加速以及企业信心的回暖。尤其是科创领域表现突出,互联网平台在AI领域的投入近4000亿元,同比增长翻倍;新能源产业链和机器人产业的投资信心也显著增强。然而,全年名义GDP增速预计维持在3.6%的通缩区间,显示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仍需观察。
短期增长动能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企业抢出口以应对潜在关税升级,二是3000亿元规模的消费补贴政策提振内需,三是国企季节性生产的推动。然而,长期挑战不容忽视。出口退坡(特朗普关税预计拖累GDP 0.6个百分点)、消费刺激效应减弱以及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整压力,将使二季度增速放缓至4.8%,全年呈现“前高后低”趋势。
政策应对:短期加码与长期布局并重
面对经济复苏中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的政策储备展现出灵活性和审慎性。短期内,预计7月底政治局会议将加码生育补贴,以应对生育危机(潜在规模达千亿级),并将消费品补贴规模扩大至5000亿元,以进一步刺激内需。长期来看,债务重组和民企信心提振已初见成效,但政策效果还需通过社会感知系数(民生反馈)进一步验证。
房地产和基建作为经济稳定器,政策取向更趋审慎。部分城市新房和二手房销量有所回升,尤其是高端项目表现亮眼,但郊区去化率低,价格调整尚未到位。政策以需求端松绑为主,银行和地方支持力度有限,房地产市场企稳仍需等待价格进一步调整。
外部挑战:关税与地缘政治加剧不确定性
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复苏构成显著压力。美国若于4月2日加征关税,将直接拖累中国GDP 0.6个百分点,出口增速或出现阶梯式下滑。受此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承压,预计跌至7.35,年底可能进一步下探至7.5。
资本市场对此反应敏感。A股在外部压力下展现出一定防御性,南下资金在科技板块的定价权提升,Q4业绩预期增长14%。企业层面,股票回购和分红增加推动股本回报率回升,但盈利改善主要集中于互联网和科技板块,其他行业复苏动能仍显不足。
行业展望:供需错配与增长潜力并存
在原材料领域,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钢铁、水泥和电解铝减产政策推动供需缺口扩大,其中电解铝因产能接近上限,盈利预期改善尤为明显。消费领域复苏则高度依赖收入增长和财富效应,但名义工资下行压力削弱了可持续性。新兴产业如AI和新能源资本开支加速,但需警惕需求端与产能错配风险。
结论与投资建议
中国经济2025年复苏呈现“短期乐观、长期谨慎”的特征。一季度的高增长为全年奠定基础,但二季度起增速放缓趋势明显,全年GDP增速预计达4.5%。外部冲击(如关税和技术限制)、政策落地不及预期以及房地产调整滞后是主要风险点。
投资策略上,建议关注以下方向:
- A股与防御性港股:聚焦科技与消费升级双主线,优选业绩确定性强的标的。
- 高端制造与新能源:精选需求匹配度高的企业,规避产能过剩风险。
- 房地产:保持观望,等待价格调整到位后再择机布局。
风险提示
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仍存。外部冲击可能加剧出口和汇率压力,政策落地效果若不及预期,或进一步影响市场信心。此外,房地产价格调整滞后可能拖累相关产业链复苏进程。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宏观数据与政策动态,灵活调整配置策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