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凯恩斯到熊彼特:中国经济正在重塑未来
彭博社报道,中国正面临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加征的关税,其房地产市场正处于缓慢崩溃之中,经济陷入通缩。那么,国务院总理李强会在本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推出市场期待已久的强力刺激政策吗?恐怕不会。
在经历了数十年奉行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后,中国领导层如今正在借鉴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念。
![]() |
2025两会 |
新挑战:关税与房地产危机
政策制定者们正面临新的挑战:美国对所有中国出口商品加征10个百分点的关税,这是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实施的25%关税基础上的进一步升级。尽管精确预测其影响并不容易,但学术研究估计,这些新限制可能导致中国对美出口减少20%。
这一次,外部冲击来袭之际,中国国内经济也正经历低迷。房地产行业在经历了十年的过度建设和过度借贷后,正处于一场“可控的崩溃”之中。房地产投资曾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如今已连续近四年下滑,其影响不可低估。
在经济繁荣时期,中国房地产建设带动了从钢铁厂到家具工厂的方方面面,银行大量向开发商发放贷款。房产占据了中国家庭资产负债表的核心,约占家庭财富的70%。如今,房地产市场的低迷正在波及整个经济体系:钢铁厂关闭,银行担忧不良贷款能否覆盖,房价下跌使消费者缩减开支、增加储蓄。面对需求疲软,中国企业纷纷降价促销,导致中国经济陷入近二十多年来最长的一轮通缩。
政府态度转变:不再一味刺激经济
这一对经济支持的谨慎态度,与中国过去的做法有所不同。世界其他国家早已逐渐放弃凯恩斯主义——这位经济学家在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提出,政府应在经济低迷时雇人“挖坑再填坑”,以刺激需求。然而,直到最近,中国仍在坚持凯恩斯的经济处方,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通往未知的道路”、空无一人的机场和无人居住的公寓楼。
这种策略的确一度推动了经济增长。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强劲增长,而美国和欧洲由于财政紧缩政策导致复苏延迟。然而,这种大规模刺激最终使中国背上了严重的过剩产能负担——过多的闲置工厂、过多的空置公寓,以及大量未偿还的房地产贷款,最终让中国经济陷入了类似于1970年代西方经济的低迷状态。
从凯恩斯到熊彼特:中国的新经济逻辑
解决方案是什么?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形势所迫,中国正逐步放弃凯恩斯主义,转向熊彼特的理论。在他的经典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熊彼特提出,资本主义系统的力量来自于持续不断的“创造性破坏”——新技术取代旧技术,新企业取代旧企业。这一过程对失败者来说可能是痛苦的,但它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熊彼特认为,创造性破坏是资本主义独有的特征,而中国正在证明,这种机制在其“国家+市场”的混合经济体系中同样有效。房地产行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政府曾长期支持开发商,但如今正在让他们自行承受过度扩张的后果。这场行业洗牌对所有相关方都极具破坏性——从债券持有者到支付了首付款但可能永远拿不到房子的购房者。然而,从长远来看,这一转变将释放资本和劳动力,使其投入到更具生产力的领域。彭博经济研究预测,到2026年,房地产行业对中国GDP的贡献将降至不到17%,相比2017年的近25%大幅下降。而高科技行业的占比预计将从不到11%上升到超过18%。
新兴行业崛起:电动车、人工智能与电商竞争
中国对熊彼特理论的应用,还体现在新兴产业的激烈竞争中。在电动车领域,美国有特斯拉,而中国则拥有比亚迪、吉利、蔚来、小米、小鹏等众多竞争者。中国电动车的产品更新周期平均为一到两年,而国外品牌通常需要四到五年。虽然汽车制造商的研发负担较重,但彭博情报分析师乔安娜·陈表示,快速的创新节奏使中国电动车产业保持领先地位。
电子商务领域同样竞争激烈,淘宝、京东和拼多多等传统电商平台,正与小红书、抖音等社交电商新势力展开市场争夺。此外,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进展也引起了全球关注。1月份,DeepSeek推出的R1模型令美国投资者大感意外,但事实上,中国的开发者已推出超过300款大型语言模型。
从“造楼”到“写代码”——中国经济的未来
从凯恩斯主义向熊彼特主义的过渡,注定不会一帆风顺。正如研究机构Gavekal的研究主管、《中国经济:你需要知道的一切》一书的作者亚瑟·克罗伯所言,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奶油蛋糕到西兰花的饮食变化”——可能不如过去那般美味,但更有利于健康。尽管房地产仍是拖累经济的主要因素,但比亚迪电动车销量的激增和DeepSeek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显示出中国经济转型的潜力。
未来,写代码或许将比浇筑混凝土对中国经济增长更重要。
全球经济竞争:美国能否保持领先?
在美国,科技巨头已经拥有巨大的市场力量。如果从他们在特朗普总统就职典礼上的地位来看,他们正试图加强与白宫的关系,以巩固自身优势。埃隆·马斯克在政府中的核心角色,显然不会削弱他旗下众多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将进一步保护钢铁、汽车等传统行业免受全球竞争的影响。
熊彼特是在移民到美国、成为哈佛教授后提出“创造性破坏”理论的。如果美国希望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保持领先,不应忘记他的智慧——尤其是在中国已经开始运用它的当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