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研究——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2025年中国商业火箭发射市场如何?

曾经跟投过一个商业火箭发射项目,这两天接连又看了两个项目,两者的路线不同,但要达成的结果是类似的,那就是把东西发射出去。创始人普遍看好这个市场,也认为这个市场值得深挖。他们结合自己的技术特点与资源选择了不同的技术路线,也真有点自豪。中国确实有能力形成赛马机制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听完他们的叙述,我又查了一些资料。我找了一份相对比较新的报告,大家看看他们怎么说的。主要是今天一直在开车,大概开了200多公里,去了好几个地方,来不及写文章了。

根据国泰君安证券发布的《商业航天系列一:火箭技术发展与降本》报告,2032年全球火箭发射服务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3%。中美两国凭借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应用,已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而火箭可回收技术、液体燃料创新及产业链降本成为行业核心驱动力。本文基于报告数据,系统解析全球商业航天竞争格局、技术趋势及中国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全球市场格局:中美领跑,技术主导

1. 发射规模与成功率

2023年,美国以116次发射(成功率94%)位居全球首位,其中SpaceX贡献了84%的发射量;中国以67次发射(成功率99%)紧随其后。俄罗斯、欧洲分别完成19次和3次发射,但市场规模与中美差距显著。报告数据显示,中美在全球航天发射领域的技术储备与商业化能力已形成“双雄争霸”格局。

2. 技术壁垒与研发周期

航天器研发周期普遍长达10年以上,例如美国太空发射系统(SLS)耗时12年,中国长征五号耗时13年。高壁垒特征使得头部企业优势持续扩大,2023年中国发射的120颗商业卫星中,54%由商业公司研制,标志着民营企业技术突破加速。

技术演进:液体燃料与可回收技术成核心

1. 固体燃料与液体燃料的博弈

固体燃料:结构简单、发射周期短,但推力和比冲较低(2000-3000牛秒/千克),多用于军事和小型商业发射。
液体燃料:比冲高(2500-4600牛秒/千克)、推力可控,适合大型任务。液氧甲烷因综合性能优势成为主流,其比冲达3481牛秒/千克,且成本仅为液氢的1/30,更易实现发动机复用。

2. 可回收技术颠覆成本结构

SpaceX通过猎鹰9号垂直回收技术,将单次发射成本从4500万美元降至1700万美元(复用超10次后)。关键技术包括:
推力调节:梅林发动机节流能力达57%-100%,猛禽发动机通过液氧甲烷实现40%-100%节流。
精确制导:网格舵与反作用控制系统(RCS)确保着陆精度,复用周期缩短至51天。
产业链整合:自主研发70%以上分系统,通过模块化设计、国产替代和规模化生产降本。

SpaceX启示:垂直整合与商业模式闭环

1. 技术迭代驱动成本下降

猎鹰9号、猎鹰重型和星舰的发射成本分别为3000美元/公斤、1500美元/公斤和200美元/公斤,性能提升与成本优化形成正循环。

2. 星链计划的生态效应

星链卫星互联网项目占SpaceX发射任务的47.5%,其营收反哺火箭技术研发,形成“发射服务-卫星组网-终端应用”的闭环。2023年SpaceX营收达8.7亿美元,同比增长89.1%,验证了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中国市场:政策红利与技术追赶

1. 市场规模与政策支持

中国火箭发射市场规模2022年突破百亿元,预计2027年达285亿元。政策层面,《2021中国的航天》提出推动运载火箭升级换代,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商业航天列为新兴引擎,助力民营资本加速入场。

2. 民营企业的技术突破

液体可回收火箭:天兵科技(天龙三号)、蓝箭航天(朱雀三号)、星际荣耀(双曲线三号)等企业计划在2025年前后实现液体火箭回收,对标SpaceX猎鹰9号。

关键技术验证:深蓝航天完成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实现10公里级回收测试,技术路径逐步清晰。

3. 产业链配套完善

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场(2023年启用)支持多型号火箭发射,市场化配置资源;北京、广州等地形成产业集群,覆盖火箭研制、发射服务全链条。

未来展望与投资机会

1. 液体可回收技术主导市场

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可回收火箭将进入爆发期,头部企业通过规模化发射进一步降本。例如,天龙三号LEO运力达17吨,朱雀三号推力900吨,性能逼近国际先进水平。

2. 投资聚焦高价值环节

火箭制造:关注液体发动机、箭体结构等核心技术企业,如液氧甲烷发动机研发商。
上游零部件:推进剂储箱、整流罩、导航系统等专精特新企业潜力突出。

3. 风险提示

发射失败风险:高资本开支下,单次失败可能导致企业财务承压。
供应链风险:未进入主流卫星组网供应链的企业面临订单不稳定性。

全球商业航天市场已进入技术驱动与成本竞争的新阶段。中国凭借政策支持、民营创新和产业链完善,正加速缩小与美国的差距。然而,液体可回收技术的成熟度、规模化降本能力及商业生态构建仍是关键挑战。未来,具备核心技术储备、垂直整合能力的企业有望在“太空经济”中占据先机,而中国市场或将成为全球商业航天格局重塑的重要变量。

报告分析的很详细,但在我看来,中国商业航天市场并不是那么乐观。资金投入大,回收周期长,应用场景目前还未开发出来。马斯克通过火箭发射+星链的组合,形成了产业上下游的关系,商业形成了闭环。但中国还未实现。另外,国家队实力超强,商业团队技术并不稳固,所以市场前景目前看,还有待提高。

除这个之外,还有就是技术人才储备,需要培养。火箭不仅需要算法,还需要制造。从供应链角度讲,这是一个“复杂度”超级高的大项目,需要强大的运营团队组织管理整个制造产线。对于商业航天来说,一线制造工程师急缺,管理人才也需要培养。未来如果有了足够大的市场前景,这是应该可以逐步解决的。

所以,目前中国商业航天火箭发射的最大工作除了技术之外就是落地应用,否则整个产业链不能持续。对于这个 产业,我用一句话总结,长期看价值,短期看成果/里程碑计划,不能只给投资人画饼。

评论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