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技术革命的爆发,不一定带来“平等”,甚至会加剧“不平等”,AI同样如此
看到一个朋友圈发的文字,是一个大学教授的观点:工业革命之所以能够形成巨大生产力,是因为工业革命让人类在体力上平等了。而这次全球巨大的人工智能时代革命,也会产生巨大生产力,是因为人工智能革命让人类在脑力上平等了!
理解教授的意思,工业革命让人类第一次可以驾驭笨重的机器,从而提高生产力;AI人工智能,让普通人也能瞬间拥有人类所拥有的文化积累。乍一看,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古人到生活水准得到极大满足的近代人再到智商水平普遍提高的现代人,感觉人类正在变得无所不能,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也在变小,好像变得越来越平等了。
事实果然如此吗?
AI是给老虎添翼,也让猪能飞上一小会儿,但是并不能让猪变成老虎。
技术变革不断推动社会发展,但表面上看似“平等”的工具普及,实际上也隐藏着新的不平等和依赖。它让人们获得了以前难以触及的技能和信息,但同时也使得少数掌握技术核心的人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总体来说,技术革命从体力劳动到脑力劳动不断演进,其背后是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的根本改变。虽然新工具降低了部分门槛,但真正决定社会平等的,往往是制度和政策的设计,而非单纯依赖技术本身。由于专业性造成的个体差距,技术可能会加深“不平等”。
在工业革命初期,蒸汽机和纺织机械的出现使得妇女和儿童也能参与到工厂生产中来,人们曾一度认为这种技术普及能够打破传统的体力劳动限制,扩大了劳动参与的范围。技术工具的引入让更多普通人能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仿佛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生产和创造价值。
然而,工具的普及并没有真正消除社会分层。工业时代虽然让更多人参与生产,但体力劳动的差异很快转化为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和等级区分;而在今天,像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工具虽然使普通人也能完成复杂任务,但其背后的核心技术和数据控制依然掌握在少数科技巨头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技术依赖和隐性权力重构。
生产力跃迁并不能带来“平等”,甚至会加剧“不平等”
工业革命的真正突破不在于让所有人都拥有同样的能力,而是通过流水线和机械化生产模式,实现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通过将复杂劳动拆解为简单重复的步骤,工业生产实现了标准化和规模化,这种组织方式在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也使得工人的个体创造力受到限制。
在人工智能时代,生产力的提升同样依赖于对生产组织方式的改造。通过数据分析和算法优化,AI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从物流规划到新药研发的复杂任务,这种模式虽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加剧了决策和资源分配的集中化,普通劳动者如果不能紧跟技术进步,便可能被迫退出价值链的核心环节。
最关键的是,借助AI工具并不能让一个普通人成为专业人士,因为AI的主要作用是对于普通人或者懂一点的人来说,它能够提升能力下限;但是对于专业人士来说,AI最关键的是能够大幅提升效率,专业人士原来一天可以写一篇文章,有AI的加持,可以产出2-3篇高质量文章。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如何判断AI的结果是否正确。这个判断对于普通人来说非常难,因为专业储备太低,即使一些具备半瓶子醋的行业内人士来说,如果单纯依靠AI产出,肯定会出问题,尤其是在医疗、理工科上面,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当然,随着技术的不断延伸,AI的判断能力会逐渐提高。
但是,由于AI其“有损图像”的逻辑算法,其在运行过程中,必然存在失真。失真就会带来“幻觉”,这个时候,谁会甄别AI的“幻觉”,谁会引导“AI”,可能就处于有利位置。现在来看,专业人士+AI创造的价值将远远大于普通人+AI,甚至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不平等。
如何保证“平等”,可能还需要制度的扶持
技术本身可以为社会带来平等的契机,但如果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保障,这种平等化的红利往往会被极少数人垄断。工业革命初期,虽然技术带来了生产力的飞跃和财富的增长,但由于缺乏劳动保护和公平分配机制,工人们遭遇了超长工时、低工资和恶劣的工作环境等问题。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如果没有健全的制度来规范数据使用、算法透明度以及全民数字教育,技术优势可能会转化为新的不平等结构。数据垄断、算法偏见等问题都可能使社会资源更加集中,只有通过公共算力基础设施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才能确保技术红利真正惠及所有人,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平等。
就像工业革命时期,为了抑制企业一家独大,政府出台了“反垄断法”,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市场的平稳运行,既有利于行业竞争,也能给普通工人带来一定的生存保障。来到AI时代,如何确保相对的公平,防止出现一家独大赢家通吃的局面。同样需要的是制度性保障。
专业人士可以在AI的加持下获得更大的产出,他的产出大部分是卖给普通人群的,相应的为了补偿普通人在AI产出的弱势,可以降低价格,让利于普通人。当然,在一个市场化经济环境里,伴随竞争,价格会趋于平衡。如果不平衡,政府需要出手控制。
其次,AI能力的提高来源于社会上所有人的知识产出,不管是高还是低,对应的这些数据是有价值的。很明显,普通人占到大多数,他们应该获得相应的补偿,他们的文化创造是原生态的,是能够提升AI创造力的。政府应该从政策层面给与一定的保护,而不是让数据公司、AI大模型肆无忌惮的去爬取,反过来再去赚取普通老百姓的钱。目前来看,还没有看到很清晰的补偿机制。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倒不是反驳教授的观点,而是思考AI给我们人类带来的价值是什么?我们普通人如何拥抱这个契机,提高自己,而不是被专业人士甩在身后。跟我上一篇文章想说的意思类似,不要拒绝,不要排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的用好AI,创造使用场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