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高福利政策下的“人才争夺战”,对普通人可能有点不公平

2025年各地政府围绕经济支持与生活保障推出差异化人才政策。在经济支持方面,苏州对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提供最高3000万元项目经费及30万元购房补贴,湖北则重点推进专精特新企业职称改革,允许突出贡献者直接申报高级职称;江浙沪地区中,舟山为博士提供30万元购房补贴及10万元安家补贴(青年博士提升至50万元),上海普陀区为博士叠加最高7000元/月租房补贴并配套购房贴息。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领域整体水平的大幅提升,吸引高层次人才成为各地争相推行的重要政策举措。从表面上看,这些措施有助于优化营商环境和提升城市竞争力,但当福利资源在二次分配过程中对高层次人才实行“有差别对待”时,便隐藏着严重的不公平问题。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基本原则,更是用行政手段制造出更大社会分层,最终使得强者恒强,弱者愈加边缘化。

盲目上马造成的“人才短缺”

地方政府在吸引人才过程中,通过实施住房补贴、优先子女入学、医疗绿色通道以及养老优待等措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比常规民众更为优越的福利待遇。这种政策初衷无疑是为了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和增强地方竞争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以差别化方式进行二次分配,使得本已处于高收入、高地位的高层次人才在享受福利时获得更多“行政红利”。

为什么政府热衷于用高激励政策引进人才?一方面,首先说明人才的稀缺,这说明政府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内卷造成的。地方政府为了招商,为了响应国家号召,着急忙慌的扎堆上马同质项目,短时间内造成人才紧缺的假象。比如之前的半导体行业,全国都在搞,已经完全脱离了“赛马机制”,实质上就是铺张浪费,甚至本地都没有配套产业链,也要做,为做而坐。为了引进人才,只能抛出各种的激励政策。通过行政调控,将原本应由市场机制平衡配置的公共资源,进一步向高层次人才倾斜,这种做法在表面上看似激励了优秀人才回流,实际上却使得社会公平正义受到挑战。

软实力不够,就用“钞能力”来凑?

非常理解各地政府迫切需要人才的心情,但是人才的流动应该是互相吸引的,而不是简单的依靠“钞能力”。当一座城市缺乏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包容多元的文化生态或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土壤时,单纯依靠高额补贴、购房优惠等物质激励,本质上是用短期利益置换长期认同。这种策略看似高效,实则脆弱——人才因“利”而来,也可能因“利尽”而散,甚至因他城更高报价而流失。

当然,软实力是基础,适当的金钱激励也无可厚非。真正的软实力并非与物质激励完全对立,而在于如何将“钞能力”转化为“价值纽带”。若物质投入能与社会公平建设同步——例如将人才补贴与带动本地就业、社区共建等社会责任绑定,或把科研经费投入转化为普惠性公共服务,金钱便不再是“收买工具”,而是搭建信任的桥梁。但是,如果紧紧依靠所谓的“钞能力”来吸引人才,真正的人才是否能来不确定,可能会破坏社会秩序的稳定。

社会公平可能丧失

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强调“一次分配主要依靠劳动报酬,多劳多得”,而二次分配则应侧重于普惠民生,缩小收入和资源分配差距。高层次人才在一次分配中凭借其专业技能和高收入水平已获得充分回报,他们完全有能力通过市场经济手段获得优质住房、教育、医疗与养老服务。地方政府在二次分配上另行设置差别对待,无疑是“损不足而补有余”,既违背了社会公平正义,又违背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初衷。

通过行政规定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差别优待,实际上是一种推崇丛林竞争法则的做法。在这种体制下,政府不再侧重于普惠性改善,而是将有限的公共资源更多地配置给已经受益较多的群体,从而使得社会阶层固化,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这样的政策容易引发公众对公平正义的质疑,也为身份政治提供了温床,最终可能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高层次人才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优势群体,他们在市场上本可以凭借自身实力获得优质商品与服务,而政府在二次分配上对其额外倾斜,则违背了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原则。行政手段人为制造的福利差距,不仅会削弱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更可能影响整体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加剧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

在普惠性福利政策中,每个人都应当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而地方政府的差别对待做法,使得原本旨在保障全民福祉的二次分配变成了少数特权群体的“额外福利”。这种做法不仅与国家推动公平正义的总体目标背道而驰,还会进一步扩大社会不平等,造成社会阶层之间的鸿沟不断加深。

如何破解?

地方政府在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时,提升整体福利水平无疑是必要的,但应坚持公平正义原则,避免在二次分配过程中进行差别化对待。


1、提高软实力

软实力是一系列社会配套机制,首先保证民生,提高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准,就是创造一个所有人都能“老有所养,少有所依”的社会环境,这种实力,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政策法规层面给与极大的支持。这是筑巢吸引金凤凰。为什么这个重要。因为一个高素质人才,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企业家,他不是单打独斗,他还需要招聘很多普通员工。如果基础人才都不来,只来一个所谓的“高素质人才”是没有意义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2、寻找自己的优势,建立差异优势

项目千千万,政策支持也非常丰富。但不要扎堆上马。别人上,我也要有,这种心态要不得。为什么。因为每个地方的产业优势不同,有的是医疗配套比较多,有的是互联网人才扎堆,有的是重工业制造。不要被一时的“妖风”所迷惑,发挥自己的优势,围绕自己的产业优势升级,才是正办。当每个地方政府的产业态势百花齐放时,“人才短缺”可能就成为伪命题。你不要为高端人才设立太高的激励,他们也会过来,因为你这里的产业配套、人才密度足够高,能够支撑企业发展,这么好的地方,不来才怪呢。

3、公平,还是特么的公平

“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这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这个政策不是靠行政机关去强推的,而是需要市场经济进行自我选择。如果单纯依靠行政力量去执行,必然会出现“有失公平”的现象,这是有违我们社会的初衷的。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认可的是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而不是有人高高在上,有人专门做牛马的社会。无产阶级可以自嘲自己是“牛马”,但并不意味着其他人可以把我们当“牛马”。如果这种现象出现,带来的就是社会动荡,离“社会革命”不远了。

很明显,人才成为当前城市竞争的重中之重。“砸钱抢人”并不长远,“修路引人”才是正办。未来城市之间的较量或将聚焦于:谁能将人才政策转化为社会价值观的具象化表达,谁能把公共服务做成浸润日常的文化产品。这或许才是“让人才用脚投票爱上这座城市”的真正密钥

评论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