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权支配VS自力更生:全球资本结构嬗变中的中美经济秩序博弈

美国经济衰退论常被提及,但学者肖恩·斯塔尔斯(Sean Starrs)在最新访谈中指出,全球化使得美国经济霸权以跨国公司为支点实现“全球延伸”,而非萎缩。斯塔尔斯以华为遭美制裁为例,强调美国能通过技术垄断扼杀中国科技企业全球竞争力,而美元霸权与华尔街金融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了美国“结构性权力”。

美国经济衰退论近年来不绝于耳,但学者肖恩·斯塔尔斯(Sean Starrs)在最新访谈中提出,全球化并未削弱美国经济霸权,反而通过跨国公司实现“全球延伸”。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崛起体现出自力更生的独特路径。尽管深度融入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中国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的战略,既是对外部依赖的超越,也是其强大的自然选择。

美国经济霸权的“全球延伸”:跨国资本与结构性权力


斯塔尔斯指出,传统GDP指标无法反映经济实力的本质。以苹果公司为例,尽管中国是iPhone的最大组装国,但利润分配揭示了美国的主导地位。根据2023年供应链分析,每部iPhone的利润中,约65%流向美国(包括设计、软件和品牌价值),而中国组装环节仅占4.7%。具体而言,一部iPhone 14 Pro(256GB,售价999美元)的成本结构中,组装成本约为20美元,而芯片(A16 Bionic,苹果自研)、操作系统(iOS)和营销利润几乎全部归属美国。这种模式表明,美国通过掌控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在全球价值链中攫取超额收益。

斯塔尔斯的研究还显示,美国企业在《财富》全球2000强中占据13个关键行业的主导地位。以2024年数据为例,美国企业在电子行业(苹果、英特尔)、软件行业(微软、谷歌)和制药行业(辉瑞、强生)的营收占比分别为全球市场的45%、60%和38%。这些行业不仅是利润高地,也是技术标准的制定者。例如,美国主导的半导体行业通过控制光刻机(ASML受美影响)和EDA软件(如Synopsys),确保其技术垄断地位。

斯塔尔斯提到,美国资本在顶级企业股权结构中占比46%。根据2024年标普500数据,美国机构投资者(包括黑石、贝莱德等)持有全球跨国公司约42%的流通股。例如,沙特阿美2020年IPO后,美国基金持有其约15%的海外股份,间接分享其石油利润。这种股权渗透力使美国从全球经济增长中持续获益。

美元霸权是另一个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4年数据显示,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57.8%,虽较2010年的62%略降,但仍远超欧元(20%)和人民币(4.2%)。在国际贸易中,2023年石油交易的85%以美元结算, SWIFT系统处理全球支付的40%以上。美国通过加息(2024年联邦基金利率升至5.5%)吸引资本回流,2023年净流入美国国债的资金达1.2万亿美元。华为案例凸显这一威力:美国2020年起限制其芯片供应链,至2024年华为全球市场份额从16%降至9%,收入损失约300亿美元。

中国崛起:自力更生的自然选择

斯塔尔斯认为,中国融入全球化增强了美国的压制能力,但这低估了中国的自力更生传统。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西方封锁,中国通过“156项工程”(1953-1957年)建成122个工业项目,奠定重工业基础,总投资约200亿人民币(按当时汇率约合80亿美元)。改革开放后,中国利用美国市场成为“世界工厂”,但并未止步于代工。2023年,中国出口总额达3.6万亿美元,其中高附加值产品(机械、电子)占比从2000年的20%升至45%。

华为的崛起是自力更生的缩影。2023年,其研发投入达250亿美元,占营收的15.3%,累计专利数超14万件。尽管美国制裁导致其智能手机业务萎缩,华为通过自研麒麟芯片(2024年推出麒麟9010,5nm工艺)和鸿蒙系统(全球用户超3亿)实现逆袭,展现了技术自主能力。


中国在关键领域的自给率显著提升。半导体自给率从2018年的8%升至2025年初的22%,得益于中芯国际14nm量产和28nm产能翻倍(2024年达每月20万片)。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达3,500亿块,同比增长15%。汽车行业同样亮眼: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万辆,占全球市场的60%,比亚迪以50万辆位居榜首,超越特斯拉。

人民币国际化也在加速。2024年,人民币在全球支付中的占比升至4.5%,跨境结算额达10万亿元人民币(约1.4万亿美元)。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从2013年的5%升至2024年的25%,显示出对美元依赖的逐步减弱。

中美博弈中的权力格局与未来趋势

美国通过盟友体系放大霸权。2024年,美国联合日本、荷兰限制对华出口光刻机,中国高端芯片(7nm以下)自给率仍不足5%。美日韩“芯片联盟”(Chip 4)2023年启动,旨在控制全球70%的半导体产能。此外,美国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投入520亿美元,至2024年已吸引台积电、三星在美建厂,总投资超400亿美元。

中国通过国产化与多元化应对压制。2024年,国家大基金三期(3,000亿元人民币)启动,支持半导体设备研发,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28nm)已进入测试阶段。AI领域,中国2024年专利申请量达8万件,占全球的52%,超越美国的3.5万件。光伏行业,中国2023年产量占全球的85%,出口额达500亿美元。

然而,中国面临挑战。人口老龄化加剧,2024年劳动力人口降至9.8亿,较2015年减少5,000万。房地产债务危机拖累经济,2023年地方债余额达40万亿元人民币(约5.6万亿美元),占GDP的30%。

美国霸权短期内难以动摇。2024年美国GDP预计达28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4%,研发支出占GDP的3.5%(约9,800亿美元),远超中国的2.5%(约4,500亿美元)。但长期看,多极化趋势显现。金砖国家2024年贸易额达2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0%,去美元化尝试(如沙特接受人民币支付石油)可能削弱美元地位。


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深层重构中,美中两大经济体的战略博弈呈现出结构性对抗特征。美国依托其构建的"三维霸权架构"——由跨国资本网络、技术-金融复合体及美元信用体系构成的嵌套式支配系统,在逆全球化浪潮中展现出超预期的制度韧性。这种霸权模式通过跨国公司的价值链控制、专利丛林的技术锁定效应,以及美元流动性的周期性收割机制,持续强化着中心-边缘的世界经济秩序。

中国则通过"新型举国体制"突破技术封锁,在集成电路、量子计算等战略领域构建自主创新生态。其发展模式呈现出独特的双重属性:既深度嵌入全球生产网络获取技术外溢效应,又通过双循环机制保持核心产业的战略纵深。这种"嵌入式自主性"正在解构传统依附理论对后发国家的路径锁定。

当前格局的演变取决于两个关键变量的动态平衡——美国主导的"制度性联盟"能否维系技术标准同盟与金融制裁网络的协同效能——以及中国在基础材料、精密制造等"卡脖子"领域能否实现非线性突破。技术地缘政治的博弈焦点已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数字基础设施标准制定权争夺,这使5G通信、人工智能算法等新型公共品成为权力再配置的关键场域。中美之间的体系性竞争正在催生技术民族主义与数字多边主义的混合秩序,其终极形态或将取决于两种文明范式对知识生产体系的革新能力。世界经济的板块运动,正沿着技术代际差异与制度演化能力的断层线加速展开。

评论

热门阅读